返回列表 发帖
本帖最后由 Stroller 于 2012-11-26 15:15 编辑

精品,绝对的精品,多年难见的精品!


首先,向肯于钻研、勇于实践的赛教授表达深深的敬意!

其实这个问题困扰了论坛很多TX,但最终只有执着的老赛付诸了行动。



关于山坡角度问题,我以为其实超过30度的山坡还是不少的,譬如下图那张牛人登山照,大致测量50度+



但爬山的人都知道,陡坡(20~30度+)爬起来非常耗体力,且易造成肌肉拉伤。所以应对陡坡尤其是长距离的陡坡时,我们一般都采用迂回式上升,即所谓的走“之”形的路线。而经过“之”形优化后,最终的实际登山坡度自然就被降低,低至我们身体可接受的角度*——15~25度以内。

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山上最终留下的那些众人常年踩出的“毛道”,几乎都是这个角度以内的。



其次,仍有不明之处向老赛和其他达人请教

根据我手上的部分数据,手持GPS与GE上的距离仍有一定差距,如小表

  

DATE

  
  

Place

  
  

GE(km)

  
  

GPS(km)

  
  

Angle

  
  

2011.04.16

  
  

大黄河

  
  

29.1

  
  

32

  
  

24.6

  
  

2011.05.28

  
  

大五台

  
  

28.6

  
  

30.5

  
  

20.3

  


大胆猜测原因:

或,1. 此差距为GPS随着登山者身体的上下(按照投影说,上下应无影响)左右的一定晃动形成的轨迹“小锯齿”而多出来的?,而GE计算轨迹时,为了简便而删除了GPS上的轨迹点,即将很多“小锯齿”磨平取直,造成了轨迹缩短


或,2. GPS反映的就是实际轨迹长短,而只有GE上标绘的是投影轨迹的长短?如上表,折算成的角度也算合理




*引自《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中国登山协会, 2010.05

“6.1.2.2  登山步道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单位距离(500米)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宜,但不应超过25度。具体坡度超过25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