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高反不可怕!
从没去过高海拔地区的人,多半会心里没底,压力很大,害怕多半是源于无知。
所以我们要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知己知彼。
以下资料都是从网上搜集来的。有的可能为个人感受和观点或有些偏颇,大家可以一起讨论。
高原反应因人而异,未上高原前很难预知。身体弱者未必反应大,体魄健壮者未必无反应。
上次去了没反应,这次未必没反应。而且每个人的反应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一般情况下,瘦人好于胖人,女士好于男士,矮个子好于高个子,年轻者好于年老者。
请川西队员熟读,掌握足够多的知识。
基础知识篇
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带来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
当未经适应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
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应并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下降,氧分压减少引起肺泡氧分压减少,低血氧。氧分压下降引起肺泡气氧分压随之下降,输送到血液中的氧量减少。
因此立即引起身体几方面的反应:
如呼吸频率增加,将更多的空气吸入肺;
心搏率和心输出量增加以加大经过肺和身体的动脉血流量;
身体逐步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改善血液输送氧的能力等。
※即使进行了这些调整,也不能使新近达到高原的人发挥他正常的生理效能。
曾经测定,在海拔5500米的高度,一个人完成运动的能力只有海平面的50%。
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
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
我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
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在打算上高海拔之前,一定要对自身状况有全面、准确的认识了解,不要盲目自信。
尤其是第一次上高原者,最好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体检,根据检查结果和医生建议决定自己是否成行。
凡有下列疾患之一者,不宜进入30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旅行: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显著心律失常或静息心率>100次/分,高血压Ⅱ期以上(160-179、100-109),各种血液病,脑血管疾病。
(2)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度以上阻塞性肺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活动性肺结核,尘肺病。
(3)糖尿病未获控制;癔病、癫痫,精神分裂症。
(4)现患重症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体温在38℃以上或体温在38℃以下,但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明显者,在病愈以前,应暂缓进入高原。
(5)曾确诊患过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血压增高明显的高原高血压症、高原心脏病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
(6)高危孕妇。
此外,
(7)儿童
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综合抵抗能力较差,对高原低氧环境十分敏感,缺氧后比成人更容易引发高原病,而且后果较为严重、持久。
根据有关研究和经验,建议尽量别带10岁以下孩子去高海拔。比较安全的年龄是在十几岁以上,一般按照14岁左右的标准掌握。
(8)年龄过大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全面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患上肠胃病,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总结起来,
一是本来就患有容易引起缺氧的各类疾病,比如贫血、心血管疾病患者,他们在氧气稀薄的环境下会特别不适应,很容易诱发疾病;
二是对高原反应特别敏感的人,如去九寨沟等准高原地区都不适应的人;
三是老年人,他们对缺氧的耐受性比较差。
高原反应症状普遍在超过海拔2700米以后。
快速(如乘飞机)到达3000米以上时,更容易发生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到达高海拔6-12小时后,少数在1-3天后发生,一般3-7天内恢复,情况严重的恢复时间可达2周以上。
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多数人会因缺氧而嘴唇和指甲根发紫,有的人还会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
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睡不着觉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的主要表现为计算困难,在未进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记录所用时间,在出现症状时,重复做同样的计算题,如果所用时间比原先延长,说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出现幻觉,感到温暖,常常无目标地跟随在他人后面行走。
一般来说,影响高原反应的轻重程度、发病率的因素主要有:
(一)海拔高度
进入的海拔越高,高原反应越强烈,患各种高山病的概率也越大。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
(二)进入方式
进入高海拔的上升速度和幅度,直接影响到高原反应的强弱。海拔急速升高,比循序渐进的“阶梯升高”反应要强,高山病患病率高。
有报道说,3日内从平原抵海拔4200米处,急性高山病发病率为83.5%;而由2261米经阶梯适应在7-15天内抵4200米处时,发病率仅为52.7%。
(三)区域和季节
不同的地区,即使同样甚至更高的海拔高度,植被茂密的地区就比植被稀少的地区反应轻些;同样,在同一区域,空气交换好的地方就比流通慢的地方(如山谷)强,白天比晚上好些。
从季节来说,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其他季节患病率高。这是因为严冬时气温降低,大气压随之降低,含氧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寒冷会刺激新陈代谢,增加人体耗氧量,并且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
专家称:“高反”面临认识误区,“多数急性高原反应是心理紧张或者过度兴奋造成的。”
1.盲目心理恐慌
很多人因为对高原环境、高原病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才会产生盲目心理恐慌。
2.过度兴奋
对高原壮美景色的陶醉,忘记了自己身处只有平时60%氧气环境的高原,因为心理兴奋、活动加剧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造成身体急剧缺氧。
3.盲目乐观
初上高原的人,由于身体内还有不少氧气存量,这些氧气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
初到高原内没有任何症状,不加注意,过1-2天后才逐渐感到头痛胸闷。这是因为氧气存量已不足,一些不良反应也就随之而来。
也要知道,到了这一高度的高原上没有反应,不等于到更高的高原也没有反应。
对高反既要重视又不能盲目乐观,要将心态调整好。
上高海拔之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心理准备 — 不要背着心理恐惧的包袱上高原
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重要法宝。对于高原反应,要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不要一说去高海拔,就背上思想包袱,好像要上战场一样悲壮、沉重。
首先应当知道,高原反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人通过调整都能够适应高海拔,克服高原反应。
其次,不要把高原反应的痛苦过分夸大。前面所说高原反应的症状,并不是一个人出现那么多症状,每个人的感觉和程度都有区别,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明显高反。
如果线路、海拔阶梯设计好,个体适应能力强,可以很小,甚至没有。即使有一些反应,也在一般人可忍受范围,采取有效措施就会适应、缓解或消失。
措施小结:
1、 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
(二)生理准备 — 保证身体的良好状态
在去高海拔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较佳状态。
体检非常必要,如果有不适宜上高原的疾病,一定不要勉强,不要盲目自信。毕竟,比起其他,健康和生命还是第一位的。如果有些小的疾病,尽量在启程之前抓紧治疗。
提前、系统的训练必不可少。要保证体能满足运动需要并有足够的盈余。通过游泳、骑自行车、跑步、间歇性低氧训练,提高身体适应低氧状态的能力。
很多人在去高原之前提前服用肌苷、红景天、西洋参等一些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保健药物,还是有一定辅助效果的。但此类药物不建议多种同时服用。
措施小结:
1、 体检。确保无不适合上高海拔的疾病等。
2、 出发前禁止烟酒,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
3、 出发前可适当服用西洋参,红景天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但此类药物不建议多种同时服用。
这个也有人认为没有用……
(三)知识准备 — 知己知彼
提前了解掌握高海拔生活、运动、医疗、气候、习俗等相关知识,对于一个旅行者,非常重要。这些不用多说了吧。
需要强调的是,上高海拔前,充分了解掌握高原适应、高山病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无论对于团队还是每个旅行者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是必需的。
了解高反,知己知彼,做到心中有数。
措施小结:
1、认真阅读,充分理解。为自己的身体负责。
(四)物资准备
※装备明细及要求详见本次活动的装备清单。
鞋子:必须是防水的。
雨衣:最好买个新的。用过几次的雨衣防水效果会变差。
应急药品准备建议:
・防治感冒的药物
・抗菌素
・维生素
・高反缓解或防治类药物:
1.红景天--有助于增强体质,缓解高原反应,建议至少提前一周服用
2.阿司匹林--缓解因高原反应而引起的头痛
3.西洋参含片--有助于缓解疲劳,增强体质,减轻高原反应。
4.乙酰唑胺--预防高原反应,加快适应。
5.硝苯地平--治疗高山肺水肿。
6.地塞米松--治疗高山脑水肿。
7.阿斯匹林、百服宁等--治疗头痛。
8.高原康--防治急性高原病药品。
9.高原安--到达高海拔地区后服用。保健食品,有利于缓解高原反应。
10.迪诺康胶囊--缓解心肌缺血,有助于缓解极度疲劳,缓解高原反应。
11.百服宁酚咖片(加合)或芬必得酚咖片--有助于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
12.速效救心丸--高原反应紧急发作时服用,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不可多服。
13.丹参丸--治疗心血管。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
14.葡萄糖液或粉--出现高原反应的症状时服用有一定的疗效。
15. 优洛芬--能有效减轻高海拔造成的头疼,口服50mg 3-4次/日。
16. 硝苯地平(心痛定)扩张周围小动脉,可以减轻肺水肿。
17. 适量镇静剂、多种维生素等都可减轻症状
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
要有一副平常心,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过于兴奋。
切忌看到高原、雪山,就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大喊大叫、奔跑跳跃。这只会导致内分泌失衡、增加心肺负担,加重高原反应。
(二)足量饮水(热水最好)
“饮水”在高原适应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少人在高原对饮水并不太在意,反而会着意控制饮水。这对保持健康、克服高反是十分有害的。
在高海拔活动中,足够的饮水能让你维持机体平衡,血液循环通畅,供氧能力增强,心肺负担减轻,快速排出毒素,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高海拔环境,摆脱高原反应痛苦,恢复良好的状况和体能。
毫不夸张地说,水是抗击高反最好的灵丹妙药。
那么,喝多少水、怎样喝才算足量、适宜?
一般来说,在高海拔每天至少应当喝4-5升水,并注意电解质平衡。
水分补充合理与否,可以尿量是否充分、尿液是否清澈、至少浅黄为判断标准。
在高原喝下4-5升水其实不是负担。这些水足够让你喝出很多花样:除了白开水,还可以在水中加糖(果珍、葡萄糖、红糖、蔗糖、蜂蜜等),能够较快地补充能量,增加口感;
加入一定的Na、K、Ca、Mg离子,有助于改善体液离子平衡;加入维生素泡腾片,能够补充维生素,并减轻“碱中毒”现象;
加入西洋参切片,能提高免疫力,缓解疲劳;
加入板蓝根冲剂,能够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水壶应随身携带(睡觉时可放在手边),随时补满。饮水要多次、每次少量,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为了不影响睡眠,可以从睡觉前2个小时开始,逐步减少饮水量,免得不停起夜引起感冒。
当你记住这一点并在高海拔开怀畅饮时,你会惊奇地发现,高原反应逃得很快、很远。
(三)注意防寒保暖
高原天气特点是:气温低,一般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5-6℃;早晚、昼夜温差大,有些地区早晚温差可达15-20℃;
天气变化快,刚刚还艳阳高照,很快就可能狂风大作,雷雨冰雹。因此,在高原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谨防感冒。
一定要带上足够的防寒衣物,并且勤更衣,加减衣物一定要及时,做到“宜暖不宜凉”。
在平原上,加减衣服的习惯是“感到冷再加”,而在高原上,则应该转变为“感到热再减”,穿衣以不感到热为标准。
如果等觉得冷时才加衣服,其实寒气已经开始侵入并刺激肌体发生反应。行进休息中天气发生变化时及时添衣。
另外注意尽量少洗澡、洗头。人在高海拔,身体机能失衡,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到病魔侵害。如果在洗澡、洗头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患上感冒,其后果就很难预料了。
生命和洁净孰轻孰重,应该一目了然。如果你真是个苛求卫生,甚至有洁癖的人,建议还是呆在家里或到内地的风景名胜旅游吧。
(四)合理膳食
在高原缺氧环境,人体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因而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统功能较平原地区减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
与其相反,人体在高原地区消耗的能量、维生素等却比平原地区大大增加。
据有关研究,人体在高原地区5天所消耗的能量比内地平原地区多3%-5%,而且停留时间越长消耗热量越多;维生素消耗量在缺氧条件下是平时的2-5倍。
因此,要吃易消化、营养丰富及含有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要增大碳水化合物(应该占60%以上)和高植物蛋白的比例,增大各种维生素的摄入,以便快速提供热量,提高机体适应能力。
・注意少食过于油腻的食物。
过量的脂肪和动物蛋白既给肠胃增添负担,又可加重高原反应。
・在高原不宜吃得过饱。
最好保持“七分饱”状态。如果中间饿了,可以加餐或吃些有营养、易消化的零食。
・建议每天另外补充维生素以满足身体需要。
如果能适应酥油茶的味道,可以多喝一些,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入乡随俗不生病”自有它的道理。
・在高海拔饮酒应严格限制或禁忌。因为酒精既加重心脏、肝脏负担,其代谢又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只会加重或延长高原反应。
・建议有吸烟习惯的朋友,初上高原应当减少或者停止吸烟。因为香烟的重要产物是一氧化碳,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是氧气的250-300倍。如果在高原地区大量抽烟,会影响呼吸系统的氧交换,加重高原反应。
(五)适当运动
网上很多功略建议刚到拉萨,尤其是飞过去的驴友第一天最好睡大觉以适应高海拔。个人认为是不恰当的。睡觉时人的各项机能会减弱,从而抑制机体主动适应能力,反倒会加剧高反症状。
初上高原,最好的适应方式,既不是原地不动,蒙头大睡,也不是大运动量到处活动,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活动量,积极主动地自我调整。比如,可以在驻地附近轻松散步等。
刚到高原时运动节奏、幅度、频率以及运动量一定要控制好,轻举缓动,海拔越高越要注意。登山运动员的动作常常看起来像慢镜头一样就是这道理。
在高原,尽量学会和运用腹式呼吸,比我们日常的胸式呼吸效果好得多。
违背了这些原则,往往就会吃苦头。曾经发生过驴友在高原“蹲坑”时,因用力过猛昏倒在厕所的实事;本人也有在海拔4600米时跟人打赌做个“鲤鱼打挺”,导致眼底疼痛几天的教训。
(六)晚睡,通风
高原的夜晚往往比白天更难过,睡觉也成了件不舒服的事。
从环境来说,夜晚气压较低,同时因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中含氧量进一步降低;
从人体自身来说,白天清醒时,可以通过主动调整呼吸来缓解缺氧状况,但夜晚一旦入眠,由于副交感神经作用,呼吸会逐渐降到接近平原的频率,导致缺氧,影响睡眠质量。
去过高原的朋友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睡着被憋醒,狂喘几口后接着睡;再醒,再喘,再睡……如此反复。
然而,要在高海拔保持良好的状态,又需要一定的睡眠数量和质量,怎么办?
四个字:晚睡,通风。
初上高原,很多人因缺氧昏昏欲睡,很早就上床睡觉。岂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在半夜醒来后再也睡不着,瞪着眼睛熬到天亮,从而造成睡眠不足,甚至生物钟被打乱,影响以后的状态。
比较好的办法,是针对自己平时的睡眠习惯,略微再推迟1小时左右再睡。
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房间或帐篷一定要保证良好的通风。
房间可以适当开窗,帐篷注意通气口完全打开,必要时拉锁留缝。高原的空气本来就稀薄,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循环呼吸固定体积的空气,更容易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
(七)紫外线防护
高原紫外线强度大,极易损伤皮肤和眼睛,特别是在雪地。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伤害。
在光线较强时,要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面积。太阳帽(环檐的丛林帽挺不错)、太阳镜是必需的。
暴露的皮肤就需要涂防晒霜,包括面部、耳区、后颈、手、臂等处。防晒霜SPF倍数大一些好,这样能够减少补抹次数。
在高原寒冷地带行军,补抹防晒霜并不太容易,而且经常遗忘;如果中间需要加抹,那就把涂料贴身保暖存放,一来方便,二来嘛,你当然不希望用它时才发现已变成一管冰柱。
还要提醒大家注意,即使在阴天,也要采取防晒措施。因为阴天的紫外线照样能灼伤人,这样的教训发生过不止一例。
(八)必要的药物和治疗措施
除了正常服用的肌苷、维生素等保健、营养药物,以及治疗疾病的药物,一般并不建议朋友们在高原乱用药物,毕竟“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善,反倒会掩蔽或影响人体的正常反应和恢复。
高海拔务必严防死守避免感冒。即使很轻微的呼吸道感染,也会增加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危险性。如果一旦发现感冒初起症状,应立即服用抗感冒药。若等病症起来后再服用,一般已无效。
对于一些较重的高原反应症状,在确认程度不严重、不会恶化的前提下,为了不影响活动和睡眠,可以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调整。
比如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比较轻微的,可选用新加坡“头痛片”,中药;头痛较重,推荐“加合百服宁”,效果不错,其实头痛药准备这一样就可以了。
当如出现肺水肿或脑水肿的症状,反应确实严重,立即下撤。
(九)充分沟通
当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异样时,应该向领队或有经验的人反映,听取他们的意见,进一步做好调整和适应;如果是独自旅行,感到情况较为严重时,应当及时就医。千万不要逞强硬撑、不要隐瞒。
队友之间要彼此多关注,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反应特别异常(如神志不清等),应及时告诉领队或队友,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本次穿越高反预防个人建议(请自行按需购买或不买):
1.多喝水。有条件喝热水。可加料(西洋参,VC泡腾片,葡萄糖粉等)。
2.全程禁烟禁酒,成都解禁。
3.全程禁止洗澡。草科温泉解禁。下到老榆林可以泡脚洗头。其他时候尽量不洗头。
4.携带保温壶。
5.携带10天用复合维生素。品牌自选。
6.途中可携带西洋参,VC泡腾片,葡萄糖粉冲泡。任选。
7.自带食品中减少肉类比例。可以高糖,多吃植物蛋白多的东西。甜的可以多吃。
8.每顿饭不要吃得过饱,8分以下为好。饿不坏的。
9.带好防晒用品,如防晒霜(30+或以上,及时补涂),帽子,眼镜等。
10.一定要注意保暖,及时加减衣服,多休息,慢走路、少开口、多睡觉。
11.大家互相关心照顾,密切关注彼此,及时沟通。
12.保持愉悦的心情。凡事不要计较,放轻松。
(网上有很多,有兴趣可以多看点)
在安多藏区,人们把活佛尊称为“阿拉”。比如贡唐仓佛爷,人们称其为“阿拉贡唐仓”。
19.不要直接把男性出家人呼为“扎巴”,这是不尊敬的称呼,要称他们为“库秀拉”。称小沙弥为“恩珠拉”。
在喇嘛为你介绍某尊佛像的时候,你双手合什,口念“桑杰啦嘉嗦漆”(皈依佛),他们将会很高兴。
20. 为表示尊敬,进寺院、进佛堂请脱帽、摘眼镜。平常见了活佛高僧也要如此。
不单独开帖子了,都放一个里吧。
本次资
料整理只针对本次活动过程可能出现的常见轻微伤害和可行处置。适用范围很局限哈,如果参考此帖请留意。
咱论坛安全版里其实有很多户外伤病的相关资料,有部分是重的。
1.抽筋
抽筋其实就是肌肉痉挛,是指身体某部位的肌肉不自主地强力收缩,而且无法很快地放松的现象。
抽筋的部位最常发生在小腿后侧、大腿后侧以及大腿的前侧。除此之外,包含脚、手指、手臂、腹部、甚至肋骨间的小肌肉都可能发生抽筋。
抽筋时,整块肌肉会变得坚硬,有时甚至可以看到皮肤下面有肌肉抽动的现象。肌肉痉挛的时间可能几秒钟后就消失,也有可能持续15分钟以上。若没有及时处理或是中断原来的运动,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一再的反复发生。
--抽筋的原因
造成运动时抽筋的真正原因到目前并没有定论,但一般相信这是由于许多因素相互影响而造成的。
1、运动前缺乏足够的伸展运动;
2、肌肉因过度使用而疲乏;
3、在太炎热的气候下运动;
4、环境温度突然变改变;
5、水分流失过多;
6,电解质不平衡;
7、运动姿势不正确;
8、情绪太过紧张;
9、饮食不均衡,药物的副作用等。
--抽筋的处置
1、马上中断正在进行的运动;
2、到阴凉通风处,并补充水份,运动饮料尤佳;
3、慢慢伸展正在痉挛的肌肉,也可以在抽筋的部位做适度的按摩;
4、治疗过程中,可以辅以热疗或冷疗。不论是运动用喷剂或是冷热敷包都有不错的效果。
--如何防患抽筋
运动前:充分热身,加强拉筋的动作。
运动中:补充水分的同时补充钠(盐分)以及电解水,使体内钾钠平衡。饮用运动饮料如宝矿力等,是能同时补充钠及电解水之外,又能让肠胃迅速的吸收水分,减轻肠胃的负担。(吃水果沾盐,不但好吃之外,还有平衡钾的作用。)
运动适当而渐进:抽筋就是身体在警告我们,现时的运动量,已经超过我们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运动量不够,还要多练。
运动中发生抽筋时,除了上述的紧急处治之后,回家后至少要有数日的热敷及按摩,否则抽筋将易于再发。
2. 水泡
--打泡的原因
通常产生水泡的原因包括磨擦和灼伤。
--水泡的处置
如果水泡不是很疼,尽可能不要刺破水泡,除非它很疼,或者妨碍你走路或动手。水泡上未破损的皮肤能够为阻挡细菌提供一道天然屏障,降低感染的风险。
较小的水泡可用创可贴盖住。而较大的水泡要用一张多孔透水的、有塑料涂层的纱布垫盖住,这样能吸去湿气,让伤口保持透气性。
为减轻水泡的疼痛,排出水泡里的液体并保持上面皮肤的完整,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将双手洗净;
→将碘酒或医用酒精涂在水泡上;
→用针穿好一根棉线,同时用酒精将针和线消毒;
→消毒针线。用棉球消毒时注意不要来回擦,这样可引起已消毒部分的再次感染。
→用消毒后的针刺破水泡低位部分并在另一端穿出,让水泡内的液体全部彻底流出,但让上面的皮肤保持原位。
或用注射空针抽出血泡液/水泡液。
→将棉线留下。过一夜后抽掉棉线即可。
--如何预防脚起泡
首先你应该检查你的鞋子和袜子。
鞋子:
一定要合脚,轻装的徒步登山要可以在后跟处插进一手指;
要注意鞋子的透气性,良好的透气性会保持鞋子内的干燥;
新鞋最好是在平时穿一段时间磨合。
购买新鞋一定要自己亲自试,不要凑合。
鞋带的结扎:
在鞋子的中前部一定要系紧(很多人忽视了),这样可以减少脚底与脚的摩擦;
脚踝和足面部的鞋带也一定系紧(包括上山时),这样可以保护脚不往前冲,减少脚底与鞋的摩擦;
注意休息:
步行途中适当休息,让脚放松放松。
【注意事项】
几天后,用已用酒精消毒的镊子和剪刀剪去死皮,视实际情况再敷以药膏和绷带。
如果发现水泡周围有感染的迹象——如化脓、发红、疼痛加剧或皮肤发热,就需要看医生。
注:红肿热痛是皮肤感染常见症状。皮肤发热就是触摸皮肤有温度升高的感觉。
3. 晒伤
晒伤多见于春夏季节,尤其浸水以后的皮肤更容易晒伤。
一般在日晒后4~6小时开始出现反应,到了12~24小时后达到高峰。
主要表现为日晒部位的皮肤,出现境界鲜明的红斑、水肿,重者发生水疱、大疱,水疱内为淡黄色的浆液。同时有瘙痒、灼痛或刺痛感。
晒伤是皮肤的光毒性反应,会加速皮肤老化,使皮肤变粗糙,增厚,失去光泽,皮肤纹理增粗,提早出现皱纹与色斑。
在一次性较长时间紫外线照射皮肤后,经数小时至10余小时皮肤出现弥漫性红斑(晒斑),颜色鲜红,皮肤水肿,严重都会起水疱。
在日晒后第二天皮肤红斑反应达到高峰,经一周左右红斑消退,有落屑和色素沉着,自觉皮肤灼热疼痛,严重者可伴有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和全身不适,甚至出现心悸、谵妄与休克。
虽然晒后肤色变黑是多数女性担心的事,不过最令人苦恼的事莫过于晒出一脸的雀斑和黑斑。
--晒伤的处置
用水或冰敷面,直至皮肤感到冰凉为止。
将消炎药膏或芦荟胶涂抹在晒伤处。
--如何预防晒伤
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霜,戴帽子太阳镜
4. 擦伤
--擦伤的处置
小的擦伤不必处置。
5. 割伤
6. 刺伤
--刺伤的处置
先将伤口消毒干净,用消过毒的针及镊子,将异物取出,再消毒后包扎伤口。
异物留在体内易化脓感染,对伤口小、出血少者,宜在伤口挤压出一些血液。
7. 扭伤(拉伤)
扭伤常发生在踝部、腰部、颈部及手腕等处。
--扭伤的原因
扭伤是由于某些肌肉纤维、韧带断裂或损伤引起的疼痛。扭伤可以由外伤引起,或者源于肌肉的不适当使用或过度疲劳。
过度的运动
运动前没有进行合理的热身
身体适应性太差
--扭伤的处置
一、急性期
首先要区分伤势轻重。一般来讲,如果自己活动时扭伤部位虽然疼痛,但并不剧烈,大多是软组织损伤,可以自己医治。
如果自己活动时有剧痛,不能站立和挪步,疼在骨头上,扭伤时有声响,伤后迅速肿胀等,是骨折的表现,应马上到医院诊治。
踝扭伤后48小时内,应用冰敷抬高压迫进行紧急处理。用冰块或冷毛巾敷在受损部位,也可脱下袜子湿水后加压包扎受伤部位,抬高受伤部位。
如果能在伤后短时间内减少肿胀发生,可缩短日后的康复过程。
有条件的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既可降低肿胀程度,又可固定、限制伤处。也可以在关节周围包一层厚棉花,外用绷带包扎,这样可以减轻肿胀。
如果是踝关节扭伤,可以不脱鞋袜,在鞋上直接扎一8字形绷带。
在这个阶段,严禁给伤处按摩和热敷。
8.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后的紧急处置
毒蛇咬伤的急救原则是及早防止毒素扩散和吸收,尽可能地减少局部损害。蛇毒在3~5分钟即被吸收,故急救越早越好。
1.冷静应对
毒蛇咬伤后切勿惊慌失措和竭力奔跑,以免加快血液循环而增加毒液的扩散和吸收.
2.绑扎伤肢
应讯速用绳子或撕下的衣片在靠近伤口的上方(近伤口5厘米处的近心脏一端)紧紧缠绕住,以防毒液蔓延,但必须隔20分钟放松一次,否则会引起肢体坏死.
3.冲洗伤口
结扎完成后,立即用先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周围皮肤,再用冷开水,冷茶或自来水冲洗伤口,然后用小刀在伤口处作十字形切开以帮助毒液流出。
咬伤在24小时以内者,以牙痕为中心切开伤口成“十”或“艹”形,使毒液流出,口不宜过深,以免损伤血管。若有蛇牙残留宜立即取出。
也可用嘴吸吮(若口腔破溃者忌用,吸毕后必须用清水反复漱口)。吸吮应及早进行,否则效果不明显。
4.局部降温
先将伤肢浸于4~7℃冷水中3~4小时,然后改用冰袋,可减少毒素吸收速度,降低毒素中酶的活力。
5.药物治疗
将蛇药涂敷在伤口周围。常用的解毒抗毒药有上海蛇药,南通季德胜蛇药,群生蛇药,
6.最后,到医院处理
--预防蛇咬伤的方法
1.在营地扎营时,如果有防蛇的必要,应当带上一些雄黄粉之类的驱蛇之物,将其撒在帐蓬或者营地四周,
2.穿越中绑好裤脚,走路时用杖边敲打打草惊蛇式前进。在一些潮湿的草丛、林间及灌木丛里,或者大雨前后,都是蛇出没的地方和时间。
3.如果蛇已被惊动并且立起前身准备攻击时,不要惊慌,要原地不动,慢慢地拿出手巾之类的东西,抛向别处以将蛇的注意点引开,然后避开。
4.随身携带蛇药以备急用.
8.肚子疼上吐下泻
---原因
上吐下泻或伴有腹痛多半属于急性胃肠炎。往往是因进食不洁食物或对异地的饮用水不适应所致。
--上吐下泻时的处置
1.大量喝开水,以免引起脱水。
2.口服自备的止泻药。
3.口服自备的消炎药,如黄连素或阿莫西林。
假如是不洁食物引起的,口服止泻药会抑制细菌或毒素的排出,反而加重病情。
在暂时无法明确病因之前,为了不错过治疗时机,口服消炎药如黄连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还是可取的,因为大多数急性胃肠炎与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有关。
上吐下泻除了会导致脱水,还可引起体内的酸碱失衡,单纯喝水只能解决脱水问题,要恢复体内的酸碱平衡,在瓶装的优质矿泉水中加入盐和糖,或直接喝运动饮料是好的应急办法,
因为这两类饮料中含有一定比例的钠、钾,能够补充一部分体内失去的电解质,最好是口服平衡液。
10. 骨折和脱臼
--发生骨折和脱臼时的处置要点
1.必须鉴别是骨折或脱臼,在鉴别不清时应尽可能先从骨折考虑,千万不要把骨折当作脱臼来处理。
2.必须弄清骨折或脱臼的部位。
3.有开放性创口的,应清洗创口,包扎止血。
4.无创口的应尽快进行简单固定。固定物可就地取材,如树枝,竹片,硬质厚纸,塑料板等均可。应该把骨折肢体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
5.怀疑颈椎或脊柱骨折时,必须让病人平卧在门板上,头部两侧垫上砂袋或衣服,使之固定,搬运时须轻巧平稳,防止剧烈颠簸。千万不能搬肩抬脚运送伤员,造成生命危险。
11. 中暑
症状:体温升高在38.5度以上,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恶心,呕吐等,严重的有昏迷,痉挛或长达一天内仍不能恢复。
--中暑的原因
12. 雷击
高海拔知识分享——来自川藏雪山协作
2015年4月10日星期五
主讲嘉宾:苏拉王平,国内著名登山探险公司“川藏高山向导协作队”掌门人
分享主题:高山病的常见症状及诊断和预防
主持人:铠伊
苏拉王平简介:
藏族,川藏高山向导协作队队长、攀登总指挥、登山教练。自2001年起一直从事登山活动,先后带队并多次登顶四姑娘大峰、二峰、三峰、奥太娜、金银山、奥太美、半脊峰、雪宝顶、婆缪峰、田海子、雀儿山、慕士塔格等著名山峰,并结合攀登队员自身情况策划推出了“入门级、提高级、专业级”的系统化攀登服务理念,让一名名普通登山爱好者顺利成长为专业级攀登者。
一、高海拔及高原反应
1、什么是高海拔?
按照国际通行的海拔划分标准:
——1500-3500米为高海拔,在这个高度,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大多数人都可以适应;
——3500-5500米为超高海拔,在这个高度,个体的差异决定能否适应。
2、什么是会有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带来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高山反应不是很明显。少数人高山反应在3000公尺以上。高原反应一般发生在到达高海拔6-12小时后,少数在1-3天后发生,一般3-7天内恢复,情况严重的恢复时间可达2周以上。高原反应较为普遍的表现有:胸闷、气短、干咳、头痛、头昏、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嗜睡、失眠、微烧等;多数人会因缺氧而嘴唇和指甲根发紫,有的人还会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高原反应视个体情况不同,症状和程度会有所差异。有的只出现上述单个或少数几个症状,有的则多一些;有的反映敏感、强烈,有的则较轻,甚至几乎没有。
3、哪些人不适宜上高原
一般来说,凡有明显心、肺、脑、肝、肾等疾病,严重贫血、高血压病和视网膜疾病患者,以及孕妇,均不宜进入高海拔地区。
正患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烧,体温在38度以上,或者虽在38度以下,但呼吸道及全身症状明显者,应暂缓进入高海拔地区。
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综合抵抗能力较差,对高原低氧环境十分敏感,缺氧后比成人更容易引发高原病,而且后果较为严重、持久。根据有关研究和经验,建议尽量别带10岁以下孩子去高海拔。比较安全的年龄是在十几岁以上,本人一般按照14岁左右的标准掌握。
年龄过大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也同样不适合到高海拔。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全面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下降,容易感冒或患上肠胃病,更容易发生急性高原病。
二、第一次上高原要注意什么
1、别冲动,保持乐观心态
这一点尤其针对没有去过高原的山友或担心高原反应等问题,切忌见到高原雪山等美景,就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以免导致内分泌失衡。保持一个平和乐观的心境,是非常有必要的。
青少年因为正处于生理发育期,所以不建议14岁以下的青少年朋友上到极高海拔,因为缺氧会给人的大脑造成伤害,而且是不可逆的。
2、高原温差大要及时加衣
高原的气候,早晚温差比较大,很可能中午的时候穿抓绒嫌热,晚上却要穿羽绒服。所以,不论何时,手边多带一件衣服,热了记得脱、冷了及时穿。减少感冒发生的几率。此点也适用于雪山攀登的过程。在好天气下行军,一般只穿三层(排汗、抓绒、冲锋衣),凡是途中休息,第一件事情是固定好自己和背囊;第二件事情就是及时穿上羽绒衣,以避免着凉;然后再做喝水、拍照之类的事情。
3、牢记保温水壶应随身带
在高海拔多喝水非常重要,这也是最好的高原反应药。多次、少量的饮水,有利于身体的自我调节,把体内不好的东西排除。在高海拔因为缺氧,你的身体需要更多的红血球!每个红血球携带氧份,运输到你的各个组织。你的脊髓将很快产生大量的新红血球。但障碍却是新的红血球将使得你的血液更加黏稠。黏稠的血液意味着血液循环的缓慢,血液无法去到毛细血管中。这样,氧气的输送就变缓和效率低下了。
当你的组织无法得到足够的温暖的血液去加热,它们将开始冷冻。你就可能要承受冻伤的痛苦!更严重的是,你身体的细胞开始集聚体液,肺部开始充水,自己把自己溺死(HAPE肺水肿),或大脑因此肿大(HACE脑水肿)。
所有的高原病都因为你的身体失去了水分平衡而导致的,因此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高山病的药品就是水!所以保温水壶应随身携带(睡觉时可放在手边),无论在哪儿,记得经常补充水分,但要注意每次不要喝得太多。一天的量3-4升水这是要把他当做一个任务去完成,没事了就去喝点水。
4、饮食注意避免油腻辛辣
第一次上高海拔饮食方面要注意,不能出发前一天吃火锅。因为上来高原人体的各种器官都处在自我调整之中。吃饭时注意少食过于油腻和辛辣的食物,以避免给消化系统增添负担。
5、出发之前要尽量少饮酒
出发前一段时间尽量不要喝太多酒。虽然喝酒会在短时间内使人有身体发热的感觉,但这是一种错误的取暖方式。摄入酒精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荷,也会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作用,不仅不利于调整状态,还可能产生不适。酒精既加重心脏、肝脏负担,其代谢又消耗体内大量水分,只会加重或延长高原反应。
6、高海拔地区尽量少抽烟
在高海拔对于有吸烟习惯的队员尽量少抽。也不能突然为了这次上高海拔戒烟,这样反而你的身体突然失去平衡感觉哪里都不舒服难受。如果在山里吸烟一定要去下风口,不能够影响到其他队友。对于不吸烟的队员来说山上如果吸到了二手烟会非常难受反应会加重。
7、比平时推迟一小时再睡
初上高原,很多人因缺氧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而很早就上床睡觉(比如8、9点)。但这样,却容易在半夜醒来,而且接下去不易入睡,因而得不到良好的休息,甚至会打乱了生物钟,导致以后几天均受影响。比较好的办法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睡眠习惯即可,略微再推迟1小时左右也无妨。
8、休息、睡眠要注意通风
在房间内或帐篷内休息时,要注意良好的通风。住在房间里可以适当开窗,住在帐篷中则注意拉链留缝。高原的空气本来就稀薄,如果再处于封闭环境中,循环呼吸固定体积的空气,更容易缺氧,导致头疼和其他不适。
9、驻地附近散步积极适应
初上高原,最好的适应方式,既不是原地不动,也不是大运动量地四处活动,而应该保持一定的活动,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比如,在营地或驻地附近散步。
10、身体若有不适要早沟通
如觉得自己的身体状态有异样,可以向有经验的人反应,比如领队、教练、队医,听取他们的意见,进一步做好调整和适应。队友之间要彼此多关注,如发现身边有人出现特别异样的反应(比如神志模糊、嗜睡不醒等),应及早向教练或队医报告。做好充分沟通时,也要注意避免因精神过于紧张而导致的心理作用。所以,前期做好对高原适应、高山病等知识的充分了解,非常必要。
三、常见高山病及如何有效防治
去过高原、雪山的朋友,如果经历了身边有人患区区感冒竟然几个小时里转为肺水肿,或听到藏族司机平静地说起又一个旅行者因高山病死在某地时,往往惊诧生命在那里怎变得如此脆弱,死亡是那么平常,生与死的距离在那里竟会那么近。
高原确实不同于平地,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疏忽和大意,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因此务必高度注意,不能完全拿平原上对健康和疾病的思维判断方式来衡量高原。
在高原,最要命的当数高山肺水肿和高山脑水肿,这两种高山病发病快,死亡率较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惕。这里所说的紧急情况,主要指它们。
对付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个人总结为“积极预防,注意观察,尽早识别,及时治疗,迅速下撤”20个字。
“积极预防,注意观察”在前面都已提到。下面说说“尽早识别”,着重了解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的主要症状:
1、高原肺水肿
通常发生在快速上升至2500米以上后24-96小时。重要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导致肺部积水。肺中的液体阻碍了有效的氧气交换,血液中含氧量降低,从而引发全身组织缺氧,严重时因大脑缺氧导致逐渐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高原肺水肿的主要症状为:开始有些像急性高原反应,运动能力下降,疲倦乏力,静止休息也觉得呼吸困难,头痛,胸闷,心慌,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口唇、颜面青紫,胸痛,难以平卧,不断咳嗽,咳出稀薄的泡沫痰,开始为白色或淡黄色,后即变成粉红色。如果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病人会烦躁不安,严重者逐渐神志不清,如不采取措施,数小时内病人会昏迷、死亡。
2、高山脑水肿
高原性脑水肿,多发生于急速上升至海拔4300米以上。主要原因是由于缺氧导致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以及脑容积增加,造成脑组织受压迫,脑细胞代谢障碍,功能紊乱,进而发生昏迷及死亡。其特点是:多发在夜间,发病急;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高原脑水肿的主要症状有:初期表现神情恍惚,萎靡不振,疲倦乏力,行为协调能力下降(直观识别:患者步履蹒跚,走路不直,有些醉酒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系鞋带、拿放小物品都困难,不能用手指准确指点自己的五官位置);随着病情发展,会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反应迟钝,智力降低(直观识别:简单的算术题都出错),失忆,嗜睡,渐渐神志模糊、昏迷,个别病人出现抽搐。严重昏迷者,多并发脑出血并危及生命。
在高原上除做好一系列防护措施外,还要关注自己和队友,一旦发现上述相关症状,及时沟通和报告。
对待疑似或确诊的高山肺水肿、脑水肿患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送医院,剩下的事情交给医生,他们知道怎么做。
如果是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地方,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两种高山病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就是立刻做三件事:高流量输氧、口服两片“速尿”(情况严重者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以最快速度下撤。对于脑水肿患者,可以同时冷敷额头,降低颅内压。
千万不要拖延,更不要在原地等待救援。立即下撤600-1200米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越快越好,越低越好,撤下后立即到医院去。
让我们来简单直接的认识高反:
高反,是人体在缺氧情况下对环境的不适应。人体在一定氧气下可以很好的存活。但是高原因为海拔高,气压低。人体需要的氧气稀薄,使得人体机能无法很好的工作。会出现呕吐头昏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带来的直接危害:
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以上这些高原病都会在短时间内要你的命。我相信能看到这篇文章的对以上高原病的危害都是非常的清楚、明了,这里就不在过多的浪费时间来阐述。我们把重点放在预防上。
什么人会高反?高反如何预防?
我想说在这个世界上95%的人会高反,如果不高反要么这个海拔高度环境你太熟悉,要么是你不是凡人。我们就拿[url=]四姑娘山[/url]区的居民来举例:
角色: 当地普通藏民越野车师傅、四姑山区高山向导。
地点:四姑娘山三峰大本营BC(4300米)
地点:[url=]慕士塔格[/url]C1(5560米)
条件:低海拔直接一天到到目的地
活动:帐篷过夜
可能出现的情况:
三峰大本营——越野车师傅可能会感觉轻微的不适,高山向导完全无任何不适
慕士塔格C1——越野车师傅和四姑娘山区向导都可能出现高山反应,后者出现的几率严重性会大大降低。
不难看出,四姑娘山向导长时间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活动,在4000米左右的地方过夜,显然海拔5560米的地方气压、氧气环境能极快的适应。而藏民越野车师傅在海拔500米到 3000米的地方活动对于5560米的地方过夜,这里的气压、氧气环境已经和他们平时生活的地方有太大差异,所以他们发生高原反应的几率会很大。
因为我节假日都会在高原带队或自主攀登,以至于适应了这一区域的海拔高度,现在我每次去医院体检,血红蛋白一直是大量的超标。(血红蛋白的作用是:血液运输养分的载体)。
举例这么多只想证明一点: 防止高原反应的唯一秘方是海拔适应。
记得那次爬[url=]半脊峰[/url],东北的一个山友和我们一起攀登,我知道他生活在零海拔,所以我叫他先提前到[url=]成都[/url],去四姑娘山玩几天然后爬一座山,他提前一周去把[url=]二峰[/url]、[url=]大峰[/url]爬了。果然一周后和我们去爬半脊峰状态出奇的好,我们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不同高反他能吃能睡还能跑。
那登山实践中我们如何处理?
药物治疗和应急处理不在讨论范围,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大多药物还是心理作用大一些。
以下只是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有不科学的地方欢迎大家及时纠正,我将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
1.提前到大本营适应
2.多喝水、多撒尿促进代谢,更快的适应这个环境
3.晚睡早起,让自己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深睡,比晕晕沉沉的一晚上更有效。
4.枕头垫高一点,让大脑血液更顺畅的流动
5.出发前喝一点红景天之类的茶水,至少在心理上帮助自己且并无副作用。
6.带自己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容易入口的食物,带一点水果调整心情
7.带一点葡萄糖口服液,在不适的时候喝一点增加自己身体的糖分(很有效)
8.注意保暖,如果高反加感冒后果非常严重。
9.高走低睡,会让你有一个更舒服的夜晚
10.上升1000米以上,当天必须下撤速战速决(允许自己有一点高反),否则就不要超过 800米的上升高度。
11.出现高反最好的急救方式就是下撤没有之一
12. 在高海拔地方不管自己多牛逼,请匀速行军,别过度的跑跳
13.在高海拔地方请别喝酒,因为喝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以下只是自己的一些个人经验,有不科学的地方欢迎大家及时纠正,我将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1.提前到大本营适应
2.多喝水、多撒尿促进代谢,更快的适应这个环境
3.晚睡早起,让自己在一个短暂的时间内深睡,比晕晕沉沉的一晚上更有效。
4.枕头垫高一点,让大脑血液更顺畅的流动
5.出发前喝一点红景天之类的茶水,至少在心理上帮助自己且并无副作用。
6.带自己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最容易入口的食物,带一点水果调整心情
7.带一点葡萄糖口服液,在不适的时候喝一点增加自己身体的糖分(很有效)
8.注意保暖,如果高反加感冒后果非常严重。
9.高走低睡,会让你有一个更舒服的夜晚
10.上升1000米以上,当天必须下撤速战速决(允许自己有一点高反),否则就不要超过 800米的上升高度。
11.出现高反最好的急救方式就是下撤没有之一
12. 在高海拔地方不管自己多牛逼,请匀速行军,别过度的跑跳
13.在高海拔地方请别喝酒,因为喝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信用证 发表于 2016-4-6 15:58
欢迎光临 大连穿越者户外论坛 (http://bbs.trekker.cn/) | Powered by Discuz!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