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墙、木瓦、木烟囱,整个村庄的30多座房屋见不到一块砖瓦……在长白山深处的吉林省抚松县,目前仍保存着一个完全由原木建造的“木屋村”,被专家称为“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在最近举行的吉林省第三次长白山文化研讨会上,通化师范学院教授王纯信公布了他的这一发现。有关专家认为,这个历经沧桑、完整保存至今的木屋建筑群,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堪称“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具有重要的科研和旅游价值。
满族民俗专家王纯信认为,这些木屋足以如同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的保存一样令人振奋。国际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说:“木屋作为长白山区居民生活的自然形态,是当时人们生活的自然场景的保存,它反映了人们依山靠山、依水靠水这种人与自然的深切依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创造和智慧。这个木屋群可以说是‘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
|
长白山下“木屋第一村”孤顶子木屋群 |
|
千里踏查长白山 二十多年“木屋”情
抚松县位于吉林省东南边陲,松花江上游,东南与朝鲜为邻。这里地处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孤顶子是抚松县漫江镇的一个自然村,以当地有一座孤立突起的山峰而得名。因有锦江从此流过,现改称锦江村。
长期致力于东北民俗和民间美术研究的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王纯信向记者介绍了“木屋村”的发现经过。
“《长白山区民居艺术的研究与开发》是我的重要科研课题,已经关注多年,出了一些成果。我早在1984年就在吉林省靖宇县东兴乡四道沟村发现少量木屋。1988年,我第一次到抚松县漫江镇一带田野考察民居,发现在孤顶子村中,完整地保留了木屋建筑群,无一处砖瓦建筑,连一块砖头、瓦块、一块塑料布也见不到,可称之长白山木文化的活化石。我非常兴奋,当时带了两台照相机,拍了正片与负片。在1990年的一次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年会上,我在学术发言中映放了自制的幻灯片,这些奇异的木房子令与会的专家、学者阵阵狂呼,连连称绝。”
“多年来,我和女儿王纪一起,在吉林长白山区跑过不少地方,1990年去过长白县龙岗乡,2002年去过临江市花山镇珍珠门村等地作'长白山木屋'的田野考察,积累了较完整的图像资料和文学资料。但是最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还是孤顶子,它的木屋建筑是最集中、最完整地保存着。多年来,我常常在想、在问,这些木房子还在吗?”
“时隔16年之后,2004年9月,我和王纪再次来到漫江镇孤顶子,令我们惊异的是,这几十座木屋依然如昨,还有重新翻盖者,真是意想不到。我们做了地毯式的考察,逐户调查,从房外到室内,从仓房到柴垛、樟子,一一拍照、测量,并与居民访谈、记录。”
记录长白山开发史 乾隆皇帝赋诗赞木屋
|
长白山脚下吉林省抚松县漫江村的木屋 |
|
用圆木搭叠木屋的艺术 | 纵横上千公里的长白山区是多民族繁衍生存与相互融合的舞台,早在三、四千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的足迹。吉林省抚松县是满族的发祥地和近世以来较早得到开发的地区。
清初,康熙、乾隆时期为保护祖宗发祥地长白山,逐步将广阔的长白山区列为封禁之地,长达200多年,直到光绪年间才开禁。在封禁期间,虽擅自入山伐木、挖参等被严禁,但仍有关内大批流民来到长白山区,从事伐木、开垦、挖金、采集、狩猎等活动。他们在老林深处伐木建屋,以御风雪。清末长白山区开禁后,更有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农民大批“闯关东”,蜂拥而入长白山。建国初期,关内人口激增,加上灾荒较频,又形成了一次“闯关东”浪潮,长白山又增加了不少人口。
由于上述原因,清代后期以后,长白山区一些适合人们生存的地方人烟渐稠,抚松、漫江等地聚居而成村屯。当时漫江、孤顶子一带为密林深处,与外界联系甚少,正是“天高皇帝远”之地,人们在这里依靠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生活。这里还是大大小小的“胡子”、“绺子”出没的地方,封闭的自然环境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
居住在这里的山民,延续了满族先民的居住习俗,砍树造屋,代代相袭,绵延至今。孤顶子山民延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又称之“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既使有霸王的骁勇也无可奈何;建筑学上称之“井干式”房屋,如同用圆木围成的井口护栏。
这种木屋是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木文化,许多史志中都有记载,满族的先人在秦、汉、唐时期尚没有地上住房,而是深居地下,《后汉书》载:“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唐书》载:“居无家庐,负山水坎地,梁木其覆以上,如丘冢,然夏出随水草,冬入处。”金、元、明时期,女真人的住房有了很大发展,《北盟会编》载:“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桦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火炕的出现解决了冬季取暖问题,满族先人的住处才由穴居地下转为地上建屋。与炕相通的是烟囱,高高的烟囱竟是一棵空树筒,《满洲源流考》载,“因木之中空者,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虚其旁窍以出烟,而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乾隆皇帝东巡时,见到长白山区的“木克楞”房子和满语称之为“呼兰”的烟囱,赋诗称赞:
木柱烟囱犹故俗,纸窗日影正新嘉。
盆中更有仙家草,五叶朱旒拙四桠。
……
诗中描绘的是山里一农家,木烟囱,炊烟袅袅,新糊的纸窗,在晨光中格外明亮。窗台上的花盆中栽有一棵“关东三宝”之首的人参,四品叶的枝桠、五个瓣的参叶、朱红色的参籽相互辉映,把这满族山居装点得绚丽多彩……这满族的木屋是木墙、木瓦、木烟囱,创造了满族木文化建筑艺术,独具特色。
长白山木屋的构建与特色
|
漫江村的木屋、木烟囱、木篱笆 |
|
王纯信教授介绍说,生活在长白山莽莽原始森林中的山民建屋,俯首可得的建筑材料是大树,砍倒即用。不雕、不琢、不锯、不钉,而是略施斧砍、锛削,以圆木垒垛而就,古朴天成。
这种木屋不用石基,先沿房框四边向下挖出约30厘米的土沟,将圆木横卧四周,其上用圆木层层垒加,垛成木墙。拐角处,圆木的头儿伸出墙外,纵横二木相交处,稍加斧削,使其紧紧咬嗑在一起。横木至门窗口时,圆木与圆木之间用“木蛤蚂”相连结,使其稳固。在山墙中间位置,内外各立一木柱,紧紧夹住木墙,使其牢固。木墙的内外均抹以泥,以御风寒。如果作为仓房,则不必涂泥。
木瓦,山里人称“房木拌子”,多选用山林中的红松倒木,有油质,抗腐蚀,每段锯成约一尺半长,用劈刀或铡刀顺木丝劈成片,宽窄不一。木瓦较轻,为防风吹,压以横木或石块。也有的山民,以桦树皮或松木板皮子为瓦,皆轻而耐用。
木烟囱,多用林中枯死的大树,木心腐烂而成空桶者,锯取又粗又直的一段,约三米余,用火燎尽树心朽木,灌涂泥巴,立于檐外,其下由一横木桶与炕相通。
这种“木克楞”房子的特色有五点:一是就地取材,当地树木漫山遍野,任人锯取,是最易得到的建房材料,而砖、瓦、石等却是山里奇缺之物,因山林交通险阻,难于运进山来。二是加工粗放,省时省力,满族先辈以狩猎捕捞为业,少有金属器物,所以建屋的木头不锯不雕,以圆木垒垛,甚至连树皮也不剥掉,至后世,山民仍延习这一古风。三是木屋保暖,这种圆木加泥巴的墙壁可达近一尺的厚度,又木屋较矮,所以利于保暖,还有火炕散热,足以抵御北国的严寒。四是耐用,因建屋的木材多为松木,耐用、耐潮、耐腐蚀,可经百年风雪而不朽。建屋几十年后,如墙壁倾斜,可重新翻盖,房木、房瓦可再用。五是造价低廉,在山里木头是最廉价的建材,甚至不用花钱,可自己上山寻倒木,运下山来即可自由锯取,为囱、为瓦、为墙,真是“靠山吃山、靠山住山”。
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
|
木瓦 |
|
长白山林海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 孤顶子自然村坐落在一个山谷中,有30余座木屋排列谷底两侧,四周是山,原始林与人工林、次生林杂处,村外有锦江流过。行走约两公里林中小路,可到达抚松县松江河镇至长白县的公路,距松江河镇约20公里,距漫江镇约5公里。
孤顶子一带留存至今的木屋,大多距今50年左右,即二十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其建造者多为山东流民,当时称之“盲流”。他们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屋,延用了满族民居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技术,形成了地域性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近十几年来,这个村有多户人家靠种植人参等山林经济致富,迁往公路边交通方便的地方,新建砖瓦房而居。但仍有30余户住在孤顶子木屋村里。经王纯信、王纪调查了解,其中部分居民是因劳动力少、家里有病人等原因未能脱贫,无财力搬迁,仍住在这里,且木屋坏损失修。
此外,这里有迁出者,更有迁入者,有多位来自吉林省柳河县、临江市、四川省乐山县等地的姑娘远嫁这里,甘居木屋。是周围丰富的山林资源吸引着年青人,从而留下了这些木屋。这些年轻妇女穿着时尚、知书识字,她们的木屋收拾得干净整洁,院子里晾晒着人参、蘑菇、五味子等山货……充满生机,日子红火。姑娘们说,她们嫁到这里,是找到了精明肯干的小伙子为婿,他们早出晚归天天“跑山”,大山里,树丛中,到处是宝……榛子、葡萄、五味子、地龙骨、天麻……还有山菜――大叶芹、刺嫩芽、薇菜、木耳、榆黄蘑……秋天里结进山挖“棒槌”(人参)、打松籽……他们背着树皮筐,爬山攀树,付出的是汗,背回来的是钱,一年的收入不菲。这些年青人的木屋是买的,只要几百元。因为房木、房瓦都没有腐朽,重新扶正抹泥,木屋焕然如新。
还有,这里丰富的山林资源,也吸引着几户来这里开炭窑,他们买了木屋住了下来,重新整修,宽敞明亮。窑主收取参地的树根,建土窑烧炭,这些树根是参农的废弃之物,愁得没法处理,空占许多土地。如今用来烧炭,变废为宝。
没有迁出者中许多人不是因经济困难,而是舍不得这块宝地。在孤顶子西山顶上居住着几户人家,山上地势平坦,树丛边上栽满果树,木屋四周种满玉米,草丛中散放着鸡群……真是“世外桃源”。这里没有电,以蜡烛照明,木屋更为“纯正”,厨房里都有一盘石磨,用来碾米、磨面。劳动力都上山搞“小秋收”去了,只有女主人在家忙碌。一户人家的孩子还上了大学,在城镇工作,曾劝父母下山,但老人怎么也舍不得这地方、这木屋。
这木屋的样式,材料、造价、用途在这里为山民所钟爱,漫江镇里的木屋仍有相当数量,与楼房、砖瓦房毗邻,毫不逊色。镇里的公路边新开了一家商店,在店铺的后面新盖了一栋库房,竟是搬迁来木屋的房料,再接原样重新组装,省钱、结实、干燥、透气,是高标准的库房。还有一户人家,老人舍不得陪伴他一生的木屋,把家从孤顶子搬到漫江镇时,虽然盖了砖瓦房,却将木屋也搬了来,建在院内为厢房,只是不再住人,作为储物的仓房。
保存文化和旅游开发价值很大
王纯信说,孤顶子保留至今的木屋,是长白山满族先人所创造木文化的积淀,是长白山多少代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
这圆木垒的木屋如同一件件木雕艺术制品――新泥抹涂的墙,在绿树丛中鲜亮,木瓦因氧化而呈青灰色,背坡的木瓦则长满嫩绿的青苔。木烟囱高过屋顶,有的上面长满云芝与老牛肝,缕缕炊烟散发着新木燃烧的馨香。房檐下掇挂着黄黄的玉米、红红的辣椒,庭院里、房顶上晾晒着蘑菇、五味子、黄烟……冬日,已是皑皑白雪,一片素装,而这木屋却五彩飞扬,家家户户门上、仓上贴着红红的对联,彩色的挂签,房顶高挂的红灯,灯上油绿的松缨……
王纯信说,这以木屋为钮带的山林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这具有远古遗风的木屋文化足可与山西雕梁画栋的大院文化、北京的四合院文化、云南的竹楼文化、草原的毡房文化、沿海的船屋文化媲美。特别是作为“长白山西坡第一镇”的吉林省松江河镇将建成森林文化旅游城,孤顶子的木屋文化如果适当开发,肯定会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
当年的孤顶子木屋,有的主人搬走了,卖给新来者,有的翻盖了,有的迁往异地重新组装……长白山的木屋顽强地保存下来了。当然,与时代相比,孤顶子落后了,这里远离学校,没有医生,没有有线电视……这将给这里木屋的未来带来危机。
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对孤顶子木屋加以保护,使其得以生存,改造,扩展。这样,这个“长白山最后的森林部落”,不仅可以成为发展旅游业的聚宝盆,而且能够延续先人们留下的遗存文化。 |